RAG 是一种结合 知识检索 和 文本生成 的 AI 技术。
传统大模型生成:模型只靠自己“记忆的知识”来回答问题。
RAG 方式:在生成回答之前,先去“外部资料库”里检索相关信息,然后再结合这些信息生成答案。
这样就能避免模型胡编乱造(幻觉),并且回答更准确、更贴近最新信息。
简单来说,RAG的工作流程包括三个主要步骤:
RAG特别适用于需要处理领域特定知识、实时更新信息或避免模型知识截止日期限制的场景。它可以显著提升LLM在专业领域的表现,尤其是在数据隐私、准确性和可解释性要求高的环境中。以下是一些常见使用场景:
总体上,RAG在任何LLM需要外部“事实检查”或处理私有/专有数据的场景中都很实用,尤其是在云服务(如Google Cloud、AWS或Azure)中集成时。
你可以把传统的大语言模型(如早期的ChatGPT)和RAG模型想象成两种不同的考试方式:
传统大语言模型 (如ChatGPT) :闭卷考试
考生(AI)只能依靠自己记忆库(训练数据)里的知识来答题。
优点:如果考题(用户问题)恰好是它背过的,它能答得飞快且流畅。
缺点:如果考题超出它的记忆范围,或者它的记忆是错误/过时的,它就会“编造”答案(幻觉现象),或者给出过时的信息。就像考生在考场上瞎蒙一样。
RAG模型:开卷考试
允许考生(AI)在答题时查阅指定的、权威的参考资料(比如你的公司手册、产品文档、最新的研究报告等)。
优点:它回答的每一个要点,几乎都能在“参考资料”里找到依据。因此,答案更准确、更可靠、时效性更强,而且不容易胡编乱造。
缺点:速度可能比闭卷稍慢一点(因为要多一个“翻书”的步骤),并且答案的质量高度依赖于“参考资料库”是否完善和准确。
所以,RAG就像是给AI配了一个私人图书管理员。每当用户提问,这个管理员就飞快地跑去图书馆(知识库)找到最相关的书籍和段落(检索),然后AI再基于这些确凿的资料来撰写回答(生成)。
总结一下:
当你需要AI的答案不是泛泛而谈,而是必须精准、有据可查、且反映最新或特定信息时,就应该使用RAG。它有效地解决了大模型“胡说八道”和“知识陈旧”两大核心痛点。
我想等网站访问量多了,在这个位置放个广告。网站纯公益,但是用爱发电服务器也要钱啊 ----------狂奔的小蜗牛